close

人生礼仪民俗

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有几个必经的生活阶段,如结婚、生育、死亡等等,自古以来在人类的这些生活阶段中都有用一定的仪式所做出的表示,由此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评价,这“一定的仪式”就是人生礼仪。

传统的人生礼仪纷繁复杂,多姿多彩,每一重大礼仪都伴随着众多的仪式和不成文的规矩。至于那些细小琐碎的规矩禁忌更是数不胜数,常被后人视为“妈妈例儿”。特别是对诞生礼、婚礼、寿礼、葬礼这四大礼仪格外重视。这些礼仪不仅贯穿人的整个生命过程,而且远远地超越了这一过程,前后推移,形成了一个很长的连续性体系。从父母婚礼的祝吉求子到人死后的祭祀,都可以反映出人生礼仪使一个人的社会生命延续到相当长的时间,并显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诞生礼

生命维系着人类自身的繁衍,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素来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孝的文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被视为最大的不孝。

天津地处中国传统文化发育的中心区域,元、明、清三代又都近在京畿,传统的封建文化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尽管是一个工商业城市,但人们的生育观念仍然属于封建的小农经济意识,普遍期望多生儿女、子孙满堂、家大业大。同时,重男轻女思想极其普遍,既盼望早立子嗣,又重视“五男二女”,且生育习欲繁杂,礼仪很多。从妇女怀孕到婴儿降生、百晬(岁)儿、周岁,都要举行庆贺活动。而拜师傅、认干娘、穿百家衣和蓝紫裤等一系列育儿习俗,无一不体现出为孩子所做的祈福努力。许多生育礼俗表现了人们祈盼吉祥的美好愿望。当然,这其中或多或少也含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和天津作为一个工商业大都会所特有的奢靡和浮华。

祈子

天津人祈求多子的习俗,一般在婚姻礼俗中就已显露。在洞房的装饰上,营造出诸多祈望多子的氛围:在墙围或板墙子上张贴杨柳青年画《麒麟送子图》和《连生贵子图》;窗户上贴有葫芦万代、石榴、牡丹、喜鹊等吉祥图案的大红剪纸;一对玲珑耀眼的“子孙灯”摆在炕头上,伴随新郎、新娘二三天;被子上和箱子上的手绣缎面“榴开百子”图案的喜果等等。此外,新娘下轿时要倒红毡,即古时在新娘脚下的倒粮食袋子(寓“传代”)的旧俗;拜堂后新娘须吃“子孙扁食”,吃时要用“子孙筷子”、“子孙碗”,这时有人问:“生不生?”新娘必答:“生!”借用扁食的生,为祝生儿育女的口彩;旧时的撒谷豆活动,意在避免无子嗣,城市则改为撒高梁,以其丰盈预兆多子;还有晚间全可人(亦作“全活人”,系父母、儿女双全、丈夫健在的中年妇女)用枣、栗子、花生给新人“焐被”(天津方言,即撒帐仪式)等等,无一不体现出崇尚“早养儿早得济”的多子多福观念。

人生礼仪民俗拴娃娃是民间最典型、最普遍的求子方式。盛行于清代中叶以后。旧时,位于海河三岔河口处的天后宫大殿天后圣母右侧供有“子孙娘娘”,传说她是专司每对夫妻有无子嗣之事。凡婚后艰于子嗣的妇女,只要虔心求她,准会应验,所以香火很盛。为了便于妇女求子,更为了增加香火收入,道士们又塑造了百子娘娘、千子娘娘、引母娘娘等主司生育的多位娘娘神像,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求子愿望而塑造出的神灵。前来求子的一般是婚后一二年仍未有身孕的妇女。也有婆婆为儿媳妇求的,也有母亲为女儿求的。她们供上点心、水果等供品,烧上3股香,留下香火钱,再许下自己的愿,然后就从娘娘神像前偷偷抱走一个泥娃娃带回家中。如果是为自己求子,则一边将小泥娃娃揣进怀里,仿佛真的有了儿子,一边默默念叨着“跟妈妈回家吧”。回家后,不能把小泥娃娃露在外面,而要放在炕褥里角边藏好,不能压着、踩着、磕着、碰着。一旦真的怀孕生下孩子,才能把小泥娃娃拿出来,送到“洗娃娃铺”将小泥娃娃“洗大”,即给它加些新泥,重塑一个1尺左右大的娃娃像。与此同时,还要塑99个与小泥娃娃同样的泥像送回天后宫“还愿”。这是道士进财的机会,他们会察言观色,估摸着还愿人家的家道,尽量多索取一些香资和喜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jdhfdsd 的頭像
    sjdhfdsd

    手工皂材料

    sjdhfds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